< 正>免疫组化技术不仅用于病理辅助诊断,还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靶点检测和预后评估,其正确的检测结果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向,进而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1]。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环境条件、组织处理、抗体质量、染色流程等。传统的手工操作步骤多、时间长,操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为的实验误差和染色质量问题,影响染色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也甚至误导病理诊断医师[2]。为进一步改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我科室自2012
本研究通过免疫印迹试验分析流产布鲁菌感染小鼠不同阶段的血清中以及临床牛羊布病阳性血清中抗体生成规律和特点,确定布鲁菌主要免疫原性蛋白的相对区域。结果显示:布鲁菌感染小鼠2周后抗体逐渐产生,在6~8周左右达到顶峰,之后维持稳定抑制剂状态;结合临床牛羊血清分析发现布鲁菌免疫原性蛋白主要集中在相对分子量40~70 kDa和7~20 kDa的两个区域;通过SDS-PAGE分离布鲁菌总蛋白,对照免疫印迹试验结果,切取免疫原性蛋白条带进行质谱分析,共鉴定到10个布鲁菌免疫原性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和纯化了免疫原性蛋白SSB;免疫印迹试验显示,纯化的SSB蛋白可与临床牛布Selleck病阳性血清产生较好的反应,但检测阳性样本时也会产生阴性反应,检测效率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相比略差,在检测阳性样本时,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符合率约为82%。该研究为布病诊断试剂研发奠定基础。
为明确青藏高原四省区牦牛轮状病毒(Rotavirus, RV)的流行情况。本实验采用双抗原一步夹心ELISA法,对2014年—2019年间采集自西藏七地区、青海三地区、甘肃、四川的630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了RV抗体检测。